協康會
資優兒童的特別需要
自14歲會考狀元何凱琳及9歲數學神童沈詩鈞出現後,如何培育資優兒童頓時成為城中熱話。原來在成長過程中,資優兒童會遇到很多困難,可是現時本港尚未有一套完善政策來培育資兒童﹔面對上天賜予的資優子女,很多家長都抱怨不懂教,甚至有苦自己知。
談到資優兒童,大部分人會想到他們的學習智能,但協康會「青蔥計劃」曾接觸不少家長,他們帶着資優子女來尋求協助時,受困擾的多半不是子女的學習問題,而是他們的行為及情緒。因為子女經常被學校投訴上課不留心、不合群、不懂控制情緒﹔有時還搞亂秩序。
基於資優兒童天賦異稟,一般學習內容無法吸引到他們的學習興趣,故此他們會坐不溫席、表現活躍及不守心。據報道,何凱琳讀幼稚園時,曾被老師投訴在課堂上不專心,並懷疑她有過度活躍症。上了數天課,凱琳媽媽把她帶走了。
另外資優兒童與朋輩的關係也不太和諧,他們的學習能力較同儕高,思想亦較成熟﹔在他們眼裏,同學多是幼稚的,故與朋輩相處時,難免有溝通困難。若不理解資優兒童的特質,家長及老師很容易誤以為他們惹事生非,甚或加責罵,有些更因此而影響了子女的學習情緒和親子關係。
並非所有資優兒童都是通才,有部分屬偏才。多半資優兒童在某方面有特殊天份,其餘的能力則與一兒童無異。「青蔥計劃」曾協助過一位10歲資優兒童,他擁有15歲數學智能,但他的認知發展、情緒智商等與同齡兒童相若。特別是面對逆境時,他很容易放棄,經常要別人給予輔導和鼓勵。
針對資優子女的特殊天份,家長作適當的栽培也是理所當然,但切忌拔苗助長,避免子女背負過大的壓力。與此同時,家長要留心子女其他方面如心智、社交、情緒和行為的發展是否有偏差,有需要時應尋專業意見。在資優兒童成長路上,身心平衡發展對他們適應學校和社交生活有莫大幫助。
撰文﹕協康會行政總裁曾蘭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