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主內容
主内容開始

協康會

SEN家庭學院 - ME TIME愛自己(家長/照顧者自我關顧)

靜觀 | 藝術介入 | 運動

靜觀

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混雜的情緒、念頭、身體感覺,為內心帶來漣漪而難以專注當下事情,有時甚至會不知不覺地被這些思緒主導生活,可能重複不恰當的應對模式。相反,當我們有覺知地生活在當下此刻,便不會被這些思緒牽著走。

「靜觀」可以幫助我們靜心觀察生活每一刻。「靜」是指心的平靜、安穩,讓自己的心安住於此時此刻。「觀」是指對當下的清晰覺察,觀察當下的內在感受和此時此刻的種種情況。當我們的心專注當下發生的事,不再沉溺過去或擔憂未來,便是活在當下,是靜觀的心理狀態。
多項研究反映出經常進行靜觀能減少壓力、改善睡眠質素,以及改善抑鬱、焦慮等徵狀,而持續練習靜觀對提升身心靈健康亦有明顯成效。

透過靜觀可以學習觀察和正視自己不同的情緒、念頭、身體感覺,慢慢聆聽並接納自己的內在聲音。家長可以試試每天花數分鐘練習靜觀,讓自己有空間靜下心神,照顧自己的身心需要,學習接納自己。

course

齊齊靜靜心-三步呼吸空間


齊齊靜靜心-自我關懷練習


其他有用資源:
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(n.d.)。《賽馬會「樂天心澄」靜觀校園文化行動》影片和聲檔。取自此網站
新生精神康復會(n.d.)。《330心理防疫資訊網靜觀系列》。取自此網站

參考資料
新生精神康復會(2019)。靜觀生活30天——活在當下,讓身心靈更自由。香港:蜂鳥。
 

藝術介入

甚麼是「藝術」?藝術一詞看似很高深,離我們的生活很遠,亦不易入門,並不是的,「藝術」其實很生活化,與自然大地有著密切的關係,倡導人與環境連繫。小朋友專注地繪畫地圖、巴士路線圖,看似與藝術無關,並不是的,專注地畫畫本身就是藝術的一種,而繪畫的內容正是一個讓他們在這世界存在和聯繫的符號。以日本的茶道、劍道為例,在日本的文化中,專注做好一件事就是一種「道」,這些「道」已經是藝術的一種。所以藝術源自生活,當我們專注地完成一件作品,或者專注地欣賞一件作品,與作品交流,我們便是與自己、人和環境連繫,讓我們覺察此時此刻的思維。

「藝術」不是一門高深的學問,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和體會。每個人都是藝術家,慬得用歌曲、身體動作自我療癒。學者指出,藝術可以幫助人理清自己的思維,是一個自我發現的過程。藝術可以突破人類內在不同部份的界線和障礙,讓人面對理想我(ideal self)和真實我(real self)時,發現相容兩者的可能性,從而促進融合,對自己有更多的發現。而藝術也可以把一些矛盾、截然不同、南轅北轍的東西給合起來,創造一個改變空間,讓人探索、融合、轉化、轉變。因此藝術帶來的創意讓人成長,學習接納矛盾、光明和黑暗面。

學者指出透過進行藝術活動,可以提升個人的覺察、應對壓力的徵狀、治療創傷的經驗、提升人的認知能力、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、促進個人的自主和提升生活質素,讓人享受愉悅。家長可以試試按著自己的喜好,為自己安排不同的藝術活動,簡單地聽聽歌、看看電影,也可以畫畫畫、做做手作,按著自己的生活步伐,讓自己在藝術過程裏專注於此時此刻的自己,理清自己的思維。
workshop workshop

和諧粉彩影片

參考資料
廖國康、梁玉麒、黃幹知(2019)。混合媒介:72個藝術活動。香港:香港策馬文創有限公司。

運動

眾所周知,運動有益身體健康,好處亦多不勝數。運動可以增強心肺功能、強化肌肉、強健骨骼、促進新陳代謝、增強身體的抵抗力、減低患上心臟病、高血壓、糖尿病等嚴重疾病的機會。

運動會刺激大腦分泌胺多芬(Endorphin),讓人感到放鬆和開心,有助舒展身心,穩定情緒,減輕精神壓力,幫助提升自信心。研究證實,運動能幫助人更快入睡,且睡得更熟,可幫助減輕憂鬱症和焦慮症的症狀。家長可按著自己的喜好,在生活中進行適合自己的運動,簡單地在家中做些伸展或拉筋運動,或者到附近公園散步,甚或相約好友一起打羽毛球、乒乓球,舒緩壓力,穩定情緒,增加愉悅感。

workshop
 

其他有用資源:
康樂及文化事務署(n.d.)。《普及健體運動》。取自此網站
 

 

logo sponsor